Posts

自學力是教育追求的最終目標

我一直相信教育最終是要協助學生具有「自學」能力的,尤其當我們所處的環境充滿變化,課本內的知識不足以面對未來挑戰時(甚至有時連未來有什麼挑戰也不知道),如何讓學生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 然而「學會自學」跟「放任學生學習」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前陣子讀到一篇很有意思的研究,他將學生們分為兩組觀察(分別再將學生分成小組)一組給予學習目標並讓他們選擇自己可以使用的學習工具,而另一組則完全放任他們自己學習,教師不介入。 雖然第二組看似有完全的自由可以自學,但因為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還有學習架構,學生們普遍感到焦慮和不自在,也不知該從何準備。而另一組卻能逐步討論出各組的學習目標,還有決定用什麼工具學習,回饋也較為正面。 綜合過去自己的教學經驗,我認為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創造出的學習環境仍是關鍵,而這環境能否逐步引導學生學會自學的方法、是否有提供足夠的工具讓學生嘗試,並引導他們找到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就真的是看教師們的功力了。 這一年的學習對我來說,也是在審視自己過去的教學方法,不論是從研究報告或是跟同學討論,抑或是撰寫畢業論文的過程裡,試著從中理出脈絡,找到理論支持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是說這應該會是職涯發展一輩子的課題,但就是盡可能在每一個階段做好準備就是!

Level 1 Certified Google Educator!

Image
Just receive the official badge and certificate after the exam!!! Now I am a Level 1 Certified Google Educator!  🎉 😆 這週一直處在白天寫論文,晚上練習考試的狀態,終於在今天通過Level 1認證啦! 想想當時報名考試也是一波三折,參加Bootcamp的每位學員都可以獲得一個免費參加一次考試的認證碼,但當時無論我怎麼試就是沒辦法使用,後來跟AppsEvents的工作人員來回寄信詢問後,才瞭解這個認證碼只能適用於英文介面,所以又必須得另外創一個帳號,才成功解決問題,不過AppsEvents處理事情的速度真的很快(尤其跟一些英國公司或單位比起來... 😅 )所以也真的是很感謝他們的協助呢! 考試為期三個小時,包含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單選 and 複選題)Drag and Drop(配合題)還有配合不同情境(scenarios)的實作題目,為求網路順暢,我乾脆就訂了一間學校圖書館的討論室參加考試,挑最少人經過的地方還有時段,最後考試過程也相當順利! 雖然通過了認證,不過自己還是覺得有很多需要再多學習跟練習的地方,畢竟科技日新月異,是怎麼學也學不完的,但看著台灣還有世界各地的老師都很努力精進自我,也覺得自己真的要繼續加油才是! 不過接下來就得先全力衝刺畢業論文,等之後再來找時間準備Level 2啦!

10 Internet Safety Tips for Parents

Image
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的普及早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型態,然而如何確保孩子是否安全地使用網路科技,也是目前許多父母或老師們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Kathleen Morris在她的部落格裡即提到數位公民(digital citizenship)的教育並非只是單方面地只從學校或家庭教育著手,而是需要兩方攜手合作才行,唯有當孩子們意識到身邊有許多值得信賴的大人可以一起討論這類議題時,數位公民教育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影響力。 原文參考: 10 Internet Safety Tips for Parents (How to Help Your Child to Be Safe Online 然而跟我們這些大人比起來,現在的小孩或青少年所身處的時代早已經有著相當大的改變,這也讓許多大人感到焦慮,因為他們沒辦法用自己過去的經驗來去協助孩子處理網路科技的相關問題,更不用說要怎麼教他們在網路上保護自己。Kathleen Morris根據她的教學經驗列出了10項供父母參考的點子,協助他們有效引導孩子們正確並安全地使用網路科技,簡單翻譯如下: 1. 不要禁止孩子使用網路科技、而應該教他們正確的使用方法 2. 瞭解孩子現在感興趣的App是什麼 3. 父母應扮演好把關者的角色 4. 和孩子一起訂定網路使用規則,像是在哪些地方(如車上、餐桌上)不應使用數位裝置 5. 協助孩子學習如何在網路上保護好自己的隱私 6. 培養孩子的批判思考能力,勿輕易相信網路上的不實謠言 7. 確保親子溝通管道順暢,讓孩子們知道在網路上碰到問題時,父母會是他們可以依靠、傾訴的對象 8. 學會平衡「上線」跟「下線」的時間,多培養其他興趣,也多關注孩子的基本發展需求 9. 注意網站的年齡分級限制 10. 父母應時時充實相關知識,了解愈多才愈能在關鍵時刻協助孩子解決問題 曾有學者提出「數位原生 vs. 數位移民」(Digital Native vs. Digital Immigrant)的概念,所謂數位原生 意指 1980 年後出生的年輕族群,他們習慣也精熟各種資訊科技的使用;而他們的父母師長則大多屬於「數位移民」,兩者間不僅在科技使用上有差異,其思想、行為模式、工作、社交、生活的方式與態度等亦大不相同,衝突也就自然容易產生。 現在孩子們的成長環境已與我們所熟悉的童年有很大的不同,網路...

用Emoji為你的Google Drive進行快速分類!

Image
Besides number and color, you can also visualize your Google Drive with emoji!  國外老師分享如何整理Google Drive!除了利用編號排序跟用顏色標記外,還可以用emoji來整理資料夾 😆 拿自己的Google Drive試試看,版面看起來更活潑,圖像化分類後找資料夾也更直觀,是個很有趣也很可愛的小巧思啊~

21st Century Education: Digital Literacy

這週開始第三學期的課程,這回選了一門The Digital ELT Classroom的課,從 理論與實務面探究科技融入英語教學,並認識各式可以應用在英語教學上的科技工具。第一堂課大部分著重在課程介紹,以及在21世紀的浪潮下,除了一般的閱讀理解,我們應開始著重在如何提升學生的Digital literacy(e.g. language-based, information-based, connection-based, (re)design-based digital literacy) 關於Digital literacy的討論很多,從中也發現digital literacy為現代教育帶來更多革新想法與教學設計方向。舉語言教育為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從印刷文本閱讀開始進入到數位閱讀的領域,比起過往的純文字文本,數位文本(如電子書、網路報紙)結合了各式超連結、書籤、動圖或影像,反而更豐富了讀者的閱讀體驗,但要如何解讀這些資訊內容,或更甚者,如何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中「選擇」適合的閱讀素材,如何搜尋並辨別有用的資訊,更是新世代必備的技能。此外,結合線上社群共同創造數位內容(像是文件、影片,或是簡單的IG限動),已開始逐漸成為新世代的日常,像是我們熟悉的YouTube,或是上課常用的文件共編(很有既視感啊 😆 )就是一例。 新世代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已和我們過去的學習經驗有很大的不同,未來要面對的挑戰也更加多元且不可預期(而且這樣的變化只會愈來愈快)教師扮演的角色也要跟上時代、甚至要走得比學生再前面一點才是!我們的課程設計也得更貼近這些數位原住民的日常,特別是如何有效運用數位工具學習(甚至生活)否則彼此的鴻溝只會愈來愈大,課程仍難以跟現實情境連結。再說我們做老師的當然是要不斷地學習、求新求變,才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課程,其實只要多學一點點新的東西就差很多了!我們常說要有效提升學生的自學力,但我想一切都還是得從老師「自學」開始才是,這樣也才能說服學生要求新求變、或學新東西啊 😂